過年期間,小舅子由中部北上探親走春。
為盡地主之誼,又想避開春節到處擁擠的人潮,
左思右想,到底該去哪裡?
最後決定帶他們走「文化大學」後山,繞到「擎天崗」去。
沿路的路況差強人意,沒想到最後卻是塞在「冷水坑」收費站的車陣裡,
而且一等就是 50 分鐘,不想掃興,只能乖乖排隊依序入山。
「擎天崗」位於「陽明山」的「七星山麓」,居於「大屯山」群彙的中央,
草原特別景觀區為「竹篙山」熔岩向北噴溢,所形成的熔岩階地,
又名「太陽谷」,俗名「大嶺峙」。
由於地勢平坦,日據時代曾種植牧草設立大嶺 (山卡) 牧場放牧牛隻,
「台灣」光復後,國民政府在民國41年政府,
依據原大嶺牧場中的「擎天崗」、「冷水坑」一帶,規劃設置了「陽明山牧場」,
並委由當時的陽明山管理局、士林鎮公所、北投鎮公所、
陽明山農會、士林農會及北投農會等 6 個單位共同經營。
從「台北市」改制為院轄市以後,此牧場即歸屬「台北市農會」經營。
視野開闊,綠草如茵的「擎天崗」,主要植被為「類地毯草」和「假柃木」,
連綿遼闊的青青草原,衍然成為牧野風光,過去也有人專程到此賞牛。
「擎天崗」享有盛名,遊客之多令人咋舌,
根據資料,每逢假日遊客經常高達上萬人,
礙於遊客四處走動踐踏,致草原上地毯草皮難以維護,
最後才會架起圍籬,限制遊客活動區域來保護,形成現今草原上的泥路狀態。
以前在「擎天崗」附近所看到的牛隻,除了「陽明山牧場」放牧的牛,
還有北投、士林,金山等地 40 餘戶農民寄養的牛隻。
隨著耕作及畜牧業的式微而愈來愈少,據說目前只剩 9 頭黑牛。
當天只見到 2 頭牛,未見其他牛隻蹤影。
「擎天崗」的泥路,到處都可看到牛隻一坨坨的糞便,
甚至還有人惡作劇,將牛糞放到圍欄的木頭上,看起來超噁心!
當天天候不佳,戶外溫度只有八度左右,
開闊地的「擎天崗」寒風刺骨,根本無法久留。
僅短暫的在草原跳躍拍照,留下一群人俏皮的身影。
至於「魚路古道」、「絹絲瀑布」以及「頂山」、「石梯嶺登山步道」等景觀,
就等春、秋兩季,天候較佳時再訪吧!
下山時特別推薦,後山視野極佳的「屋頂上餐廳」用餐,
同時指定戶外沙發區用餐,
因為依據過去的經驗,居高臨下,可以鳥瞰台北都會區,
越夜越美麗,非常有情調。
只是萬萬沒想到,大家都未攜帶禦寒的衣物,
寒風砭骨,如坐針氈,一刻也無法停留。
大夥兒顧不得夕陽美景,美食佳餚當前,統統打包走人,
留下一個令人遺憾難忘的「擎天崗」走春回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