縱然回到台北已逾月餘,腦海裡仍戀戀不忘,那後山的美麗景色。
抵達「花蓮」第一站,欣賞「花蓮縣文化局美術館」
陳雅宏老師的《絲線心/ 纏藝情》纏花展之後,直接驅車前往不遠處的「松園別館」。
「松園別館」風景怡人,多年前曾來過一次,事隔已久印象有點模糊。
昔日的軍事用地,濃密的松林是「松園別館」的最大特色。
當年日本人在整片台地栽種約 100 多株的「琉球松」,
近年來由於颱風、病蟲害與土質病變等威脅,
保護園區如今僅存 32 棵老松樹,許多無法存活的老樹,也被拿來作為休憩裝置的座椅。
當年種植「琉球松」之主要用途為遮掩及防風,
沒想到百年後,松樹們宛如綠色大傘般撐起,與蔚藍海岸和寧靜的天空,
形成最浪漫的風情。
如今別館外的花園,老松綠意不減,
在這裡依然可以享受海風輕拂的閒情逸致,
俯瞰「花蓮」市景與「美崙溪」溪口,美景盡在眼前。
除了松樹之外,尚有許多原生植物蔓生整個園區,
各種大小雀榕攀附水泥牆,深入建築物內繼續蔓延,
其中以榕屬植物的纏勒現象,最為特殊。
↑ 水生植物 - 水莎草
後院生態池的水生植物更是生機盎然,
自然生態與歷史空間交織融合的面貌,構築「松園別館」最具特色的美。
「松園別館」大約建於民國32年,曾為「花蓮港」「兵事部」辦公室,
與附近的「放送局」(現中廣公司花蓮台)、「海岸電台」(現中華電信)
與自來水廠(現自來水公司美崙淨水廠)等處松林連成一片。
由於視野直對北濱海灘之「美崙溪」入海口,具有天然制高點優勢,
可俯瞰「美崙溪」入海處、「花蓮港」及「太平洋」海景,
輕易掌控出入於南濱海面船隻及南機場起降之航機,
加上濃密的松針樹蔭,有如大傘保護,
成為日軍在「花蓮」重要的軍事指揮中心。
終戰後,此地由國民政府軍隊接管,曾作為美軍顧問團軍官休閒度假中心。
爾後交由「行政院退輔會」管理迄今。
當天的午餐就在此地打發,簡單的鯖魚、牛腩飯,竟然等了半個小時之久。
89年由「花蓮縣政府」將「松園別館」編定為「歷史風貌專區」,
90年獲選為文建會「閒置空間再利用」試辦點之一,並得以入選為「臺灣歷史百景」之一。
觸景生情之嘆,
「一年之計,莫如樹谷;十年之計,莫如樹木,終身之計,莫如樹人。」
現在的松園,僅存一座完整的仿洋樓式木構建築,拱廊為其特色,此乃依循整體規劃之後修復重建體。
整理過後的「松園別館」,目前為「花蓮」市區的熱門景點,一處悠閒放鬆的好地方。
木屋室內空間雖不大,但散發出自然木頭的香氣與閒適溫馨的氛圍,
穿著拖鞋踩在木質地板上的特殊氣氛,使得木屋成為極受歡迎的小天地。
聽說不僅學校的戶外教學、電影播放、多元的講座內容,
常常選擇在這裡舉辦,想當然,婚紗攝影也經常會選擇這個地方,作為浪漫的場景。
每年11月「太平洋詩歌節」,也就是下個月,
「松園別館」將再一次成為詩歌美學的交流融匯地。
後山「花蓮」,就像是由山、風、海、雨,所滋潤出來的「詩的家鄉」,
涓滴積累塑造成東海岸獨特的人文景緻。
碧海藍天,蟬聲蛙鳴,光影舞動的松園,
閉上雙眼,用心去聆聽........那山風、海波與松濤的對話。
資料參考 / 花蓮觀光資訊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