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花蓮」之行,口袋名單除了「雲山水」,更重要的還有嚮往已久的「砂卡礑步道」。
事先做了功課,也去電查詢路況,考量賞景及生態觀察勢必耗時,規畫於第二天上午前往。
一大早退房寄放行李後,立即前往目的地,從花蓮市區出發車程約一小時。
穿過「砂卡礑隧道」停好車子,從隧道口右側樓梯走進入口。
「砂卡礑步道」原名「神秘谷步道」,海拔僅約六十公尺,屬於陰濕的河谷地形。
從入口處路過「五間屋」,「大水管」,至最後的「三間屋」,
全長約4.5公里,步道平緩易行,一般往返腳程約3~4小時。
↑ 伊亞峽谷。
百聞不如一見,茂密的森林,造就豐富的生態環境,
中途陰暗段就同時發現數量可觀,混棲的引路蟲 ~「台灣八星虎甲蟲」以及「小八星虎甲蟲」。
以及「小紋青斑蝶」,「紅蛺蝶」,「眼紋擬蛺蝶」,「小單帶蛺蝶」,「台彎單帶蛺蝶」,
「象鼻蟲」,「食蟲虻」,「平背棘菱蝗」,「琉璃寄生蠅」,
「俄氏草」,「台灣水鴨腳」(裂葉秋海棠)…等,
還有沒拍到的「烏鴉」,「紫嘯鶇」和一條受驚竄逃長約2米的大蛇。
〝竇老〞倆沿著「砂卡礑溪」而行,邊走邊記錄景觀生態,
峻秀的峽谷,清澈湛藍湍急的溪水,溪床上的巨岩,美麗的褶皺紋理,不知不覺在此竟然花了六個小時。
此行剛好遇到枯水期,「砂卡礑溪」水量不多,
雖然少了驚艷之感,但是見識到白色大理石與片麻岩,尤其是那終年清澈的溪水,也算不虛此行。
備註:參閱「太魯閣國家公園」之網頁介紹,
此步道乃日治末期所建,當初主要是為了發展「立霧溪」的水力發電。
1940年,「臺灣總督府」在「太魯閣」興建立霧發電廠,在溪畔建水壩,並開鑿輸水隧道,引「立霧溪」水至發電廠發電,
輸水隧道在「砂卡礑」溪谷上方,以大型水管銜接溪谷兩端,將水輸送至發電廠。
此外,由於「立霧溪」的水含沙量大,而在「砂卡礑溪」上游另建一座放流式水壩,
先將水引至發電廠,作為發電機的冷卻水,因此步道最初的目的,是為了提供維修水壩和大水管而興建的。
↑ 大水管橋。
「太魯閣國家公園」成立後,才將這條路規劃為景觀步道,並加強沿線安全設施、增設休憩平台與解說設施。
在「砂卡礑溪」上游有一個太魯閣族的「大同部落」,部落舊名為「砂卡礑」(Skadang)。
距步道入口約2公里處的五間屋,舊名為「斯維奇」(Swiji),太魯閣語「斯維奇」(Swiji)是指大型葉片的榕樹。
砂卡礑步道走到盡頭的「三間屋」,曾是太魯閣族人的聚落,太魯閣族人稱為「柏拉耀」(Brayaw),是「姑婆芋」的意思。
不過〝竇老〞倆走到最後,證實「三間屋」如今已不復見。